跳到主要內容區

:::

  頭

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歷屆畢業生

畢業
學年度

姓名

論文題目

指導教授

94

廖曉菁

祖先,家與天主教:以鹿野鄉阿美族和平部落為例

羅素玫

95

郭靜雯

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

羅素玫

卡洛普‧
達馬拉山

跨越、轉化與持續:論蘭嶼朗島部落拼板舟的新社會文化脈絡

夏黎明

黃崇浩

賽德克人的生產及社會秩序

童元昭

96

林家君

模糊的邊界與差異的人群─滿州鄉「里德人」的人群分類與實踐

陳文德

邵碩芳

獵首、儀式與族群關係

陳文德

葉鳳娟

從傳統到當代:試論瑪蘭阿美人的酒、祖先祭祀、社會秩序之變造

羅素玫

王勁之

巴布麓卑南人的「部落」觀念與建構

陳文德

高至誠

人、空間與認同:一個排灣族部落的實踐

羅素玫

何志宏

一個海岸阿美部落年齡組織的研究

童元昭

郭基鼎

Hla’alua人的社會生活、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:以桃源鄉高中村為例

許功明

邱英哲

語言流失與復振:以高中村Hla’alua人為例

張學謙

吳奕九

人文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性永續—以台東縣利吉為例

胡正恆

97

葉玉芬

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

許功明

曾玉娟

生命力與靈力的媒介物:以KaTaTipuL卑南人檳榔文化為例

譚昌國

吳佳芬

「南島意象」的形塑與再現:以三座博物館為例

童元昭

黃芳琪

魯凱人生活工藝的美感價值之建構:以月桃編物為例

譚昌國

98

巫化.巴阿立佑司

神靈之路:排灣人祭儀經語(kai)之研究

童元昭

蕭德昌

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習慣的適應與變遷:以排灣族新興村的土地、親屬組織文化實踐為例

蔡志偉

Caleb D.
Portnoy


(波開樂)

Exploring the Collective Landscape and Cultural Outcomes of Silent Hunters, Hundred-Pace Snakes, and Spirit Places in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of Taromak
(在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域探索無聲獵人、百步蛇、和聖地之集體景觀與文化結果)

蔡志偉

林光義

原住民觀光與傳統文化的交錯:以臺東阿美族刺桐部落為例

蔡志偉

99

官佳岫

大鳥地區排灣族人生活空間上的記憶、歷史、與家名的流動

李亞茹

阿美族音樂工作者的生命經驗與作品詮釋-以郭明龍為例

許功明

莊日昇

實質平等之追求與困境──從兩則判決來看原運後法制實踐

蔡志偉

蔡明庭

石東的社會生命:東台灣寶玉石的蒐藏、流轉與消費

譚昌國

陳菱霙

學校裡的部落:星光高職原住民藝能班的個案分析

蔡志偉
夏黎明

Terence Varhalamas

(魏泰瑞)

Harmonic Spectral Analysis of Indigenous Musical Instruments from Taiwan and New Zealand
(諧波頻譜分析台灣和紐西蘭之土著樂器)

譚昌國

100

劉玉貞

族群、移民與社會適應──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魯凱人的例子

譚昌國

洪順義

排灣族婚禮中pawkuz(下聘)儀式語言之研究:以M部落為例

譚昌國

馬 田

部落策展人的地方館省思:以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為例

許功明

郭雅雯

原住民族知識與民族教育-文化回應教學的初探

蔡志偉

黃仲任

原住民觀光與部落永續發展:以阿朗壹部落為例

譚昌國

張玲華

階序、傳統與現代的交織:以荒野阿美人信仰真耶穌教會為例

陳文德

林杏娥

光影中的理性與感性:論胡台麗的原住民影片

蔡政良

周淑琴

從稻米祭(masupadai)看排灣族牡丹群社部落的變遷

陳文德

黃俊榮

阿美族木雕技藝與風格變遷研究──從台東四位阿美族創作者談起

賴亮郡
蔡政良

邱新雲

東排灣巫師purhingaw之研究:以台東縣土坂為例

譚昌國

曾姜怡儀

東排灣族宗教變遷的探究—以「金峰鄉召會」為例

譚昌國

101

洪湘雲

從莫拉克風災後看排灣族人在地心靈療「遇」

譚昌國

章俊博

試煉與重生:一位原住民新聞工作者對莫拉克風災後的嘉蘭重建反思

蔡政良

陳仕烜

Own the Masks and Own the Power:the Power of symbol in the Ambrym Osland’s Case

譚昌國

102

張錦淑

聚合與離散:賓茂村查亞斯(Caljas)與久芬樂樂(Tjuveljelem)家史的研究

蔡政良

陳妍文

原住民部落與核廢料處置場:以達仁鄉南田村為例

譚昌國

林哲次

The Life History of a Takasago Giyutai Survivor in Taitung ,Taiwan(臺東縣高砂義勇隊一位倖存者的生命史)

蔡政良

卓幸君

文化觀光之所以可能-旭海部落的實踐歷程

張育銓

林娜鈴

普悠瑪(南王)temararamaw的傳承與存續

陳文德

黃忠文

阿美族的殺豬儀禮-以泰源部落kuradan家族為例

譚昌國

潘志華

原住民族生存發展的策略與行動:安朔部落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

譚昌國

103

鄭桂英

巴喜告部落的新騎士-從「機動阿嬤」出發!

葉淑綾

包惠玲

當代東排灣族patjaljinuk頭目家的pulingaw實踐儀式中的角色

譚昌國

林秀蘭

東排灣巫文化的延續與變遷:以土坂村Patjljinuk頭目家族為例

譚昌國
葉淑綾

比耀–達路爾–奇維里岸

從妻居到夫居:石坑部落婚姻制度變遷之適應探討

葉淑綾

陳美齡

界線與秩序:當代卑南族南王(Puyuma)部落喪葬禮俗的多元樣貌

陳文德

溫秀琴

以部落參訪作為南島文化交流途徑之研究-以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為例

張育銓

蔡禮闈

阿美族婦女的角色與重要性-以泰源(Alapawan)古拉漢(kuradan)家族宗親互助基金會(cumatatiking)為例

葉淑綾

104

王強國

排灣族maljeveq祭典的文化性質與祭祀意涵以東排灣族 pacalinuk頭目家祭祀為例

譚昌國

莊閔翔

獵人之路---太麻里拉勞蘭部落狩獵行為與活動意涵探討

蔡政良

劉華丹

從網路到馬路:馬來西亞Bersih 運動的數位民主實踐

蔡政良

高蘇貞瑋

空間、認同與教育:金峰鄉正興村排灣族青年組織的過去與現在

蔡政良

潘顯羊

一個地方/人群的認同變遷:「豬勞束社人」:「里德人」;「排灣族」:「斯卡羅人」

陳文德

汪智博

mukasakasaya ta kikarun(讓我們一起做):

台東鐵花村公私協力形塑觀光凝視的實踐歷程分析

張育銓

潘資洲

認同、復振與正名:木技籠爻紀錄片研究

蔡政良

105

張志誠

布農族獵人的實踐:以高雄市桃源區郡群為例

張育銓

106

拉蓊.進成

palimayan服飾與族群邊界的流動:馬立雲部落年齡階級復振與服飾營造

蔡政良

高明文

(巫師靈力的消逝與重現):從個人經驗與屏東縣文化信仰復興協會說起

譚昌國

楊濬瑄

族群界線的隱沒與再現:池上鄉富興村地方人群互動的多種樣貌

葉淑綾

107

呂慈慧

潮間共生:重安部落潮間帶的採集知識與性別區辨的意義

蔡政良

陳秋月

以社區模式營造代間學習環境之可能性探討

張育銓

古世勇

布農族的民族分類學探索:以系譜組織與植物命名的研究途徑

張育銓

108

拉法鄔索·拉魯布價克

成為makalecege的女人:Taromak kalrivathale頭飾之初探

譚昌國

黃筱智

如何透過照護網絡過「良好生活」?以臺灣高等教育階段的腦性麻痺者為例

譚昌國

傅中慧

築夢踏實:東海岸樸門設計實踐者的幸福與挑戰Pursuiting of our Happiness:Making lifeworld and Permaculture activists' challenges in the eastern coast of Taiwan.

林靖修

馬銘龍

原住民文學作為一種認識文化之途徑:以達悟族文學為例

張育銓

109

劉思安

「查莫洛style」:初探關島查莫洛人的飲食文化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digenous Foodway:A Case Study in Guam Chamorro

林靖修

林光亮

製作「織羅之羽-Ciopihay」民族誌影片技術報告

林靖修

江郁喬

練習和我們一起:成為 Likavung 人的情感日常

張育銓

陳盈儒

花東地區原住民地方館 駐館員是超人嗎? 以奇美原住民文物館的 「Siket回路主題展」為例

蔡政良

110

江晨瑜

族群媒體的原住民性、主體性與公共服務:以「Alian96.3 原住民族廣播電臺」的兩個節目為例

蔡政良

葉家翔

海的敘事: Fakong部落海岸地名與海岸空間的地方感

蔡政良

葉之幸

填空之鏡:台東都歷部落 傳統領域Pacefongan 的正名之聲

蔡政良

陳冠年

以畫對話- 普悠瑪Puyuma神靈文化的元素、空間與流動

張育銓

楊詠程

民族誌影片創作與展演:《里行織網》

蔡政良

林岑

樹豆知道: 排灣族vuvu的混亂與共生

林靖修

麥菁菁

靜止中的流動: 爪哇宮廷舞蹈的身體經驗探究旅程

蔣斌

藍天壕

儀式與原住民族教育的魔幻力量: 阿美族新福部落Pakarongay訓練營

蔡政良

111

郭孔寧

Muskun kilim imita tu ...(一起尋找我們的...):武陵青少年生涯共伴圈在多元情境下的建構與延續

張育銓

阿布伊.布達兒

馬蘭部落的音樂聲景:聚會所與農耕macacadaay歌謠的象徵意義與傳唱實踐

蔡政良

壹喬‧法之山

太陽的後裔Galjacimu Pasa ljauljaw a pusau(面海送祖靈)的祭祀文化探討來義鄉望嘉部落Cimu群祭祀系統與信仰變遷

譚昌國

林佩君

一個原住民傳統工藝書的民族誌: 以人與物能動關係網絡的觀點分析

譚昌國

瀏覽數: